经常看到一些“国 学 大 师”或者“学 者 教 授”解读的国学,实属令人大跌眼镜,看上去语句不通,总显得生拉硬套,有些牵强附会。
我虽平民女子,不敢在大师面前造次,可是现在的一些登堂入室的明 星 教 授,在一些付费频道或电视节目中以自己的观点去驳斥别人的观点,然后告诉观众自己是真传,别的都是假的。
不可否认有些学者真的有真才实学,但我想说的是,解读古文,就像一个翻译家翻译外国经典著作一样,如果只单纯按照字面意思,而不结合当时客观特定条件,也不结合本国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,一定会令人疑惑。
翻译不是生搬硬套,而是运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原作者的意思。古文解读亦是如此,因为有些古文字的读音和意思是特定环境或文化中的产物,如果用现在的字面意思去解释,就像风马牛不相及,只会误解了作者的意思。最起码有些句子翻译出来很通顺,就像人说话不磕磕巴巴,能表明意思,让人涣然冰释,而不是越来越迷惑。
以前古人不喜欢著书立说,东西方都一样,像苏格拉底,老子,孔子,这些人物都是通过对话,辩论,教学,问答等形式将思想传播,苏格拉底我没记错的话他是哲学思想,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著述的,孔子也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,老子据说是在函谷关令尹喜的胁迫下写就了《道德经》。有些思想,言语道断,一说即错。
像古文,《红楼梦》这样的书,很多人都喜欢研究,就是因为它们要么年代久远,思想不易理解,要么就是里面草木灰线,伏笔千里,况且还有非作者续写的,这就为很多研究者提供了机会,提供了想象。借用一句话,莎翁笔下的一个人,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,这就给后世解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创造了条件,所以,每个人读《道德经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,至于哪个正确,哪个错误,这个不重要,只要自己觉得对自己有用,哪怕其中一句话,都是收益。但是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理解去灌输给别人,还洋洋洒洒的认为自己是最接近作者思想的,那就谬之大也。
有时候看翻译的外国经典著作,或者解读古文,总有令人怒不可嗟的感叹,明明语境不同,含糊其辞,却还是我行我素,却不知一个字的错,意思早已大错特错。有些老者仗着年龄大,就觉得自己理解深刻,这个倒不见得一定对。
年纪大,只能说明对生活的感受力强,并不能说明境界深,那些科学家大多都是二十多岁功成名就,再大就再也无所作为了,牛顿,爱因斯坦,哪个不是青年成名。当然,有些东西小时了了,大了未必,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,最起码应该对自己和他人负责,而非信口开河。
其实有时听这些所谓的什么专 家教 授自说自话的讲解,真不如去找一个三观吻合,睿智的朋友说说话,哪怕是一句,比他们侃侃而谈强的多。我也是随口一说,不足为凭,只是人有好恶,我也是


